兴隆山全貌兴隆红叶兴隆初雪兴隆秀色兴隆烟云
您的位置:首 页>资源保护》 正文

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知识(二)

发布时间:2010-09-14 16:00    阅读次数:    选择字号:T|T

 禽 流 感

    1 基本概念

    禽流感(Avian Influenza, AI)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。是由A型禽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(家禽和野禽)传染病。禽流感病毒感染后可以表现为轻度的呼吸道症状、消化道症状,死亡率较低;或表现为较严重的全身性、出血性、败血性症状,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。这种症状上的不同,主要是由禽流感的毒型决定的。

根据禽流感致病性的不同,可以将禽流感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、低致病性禽流感和无致病性禽流感。最近国内外由H5N1血清型引起的禽流感称高致病性禽流感,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,危害巨大。自1997年5月以来相继有H5N1、H9N2、 H7N7亚型感染人类的报道。

    2 病原

    流感病毒属正粘病毒科,由甲(A)、乙(B)、丙(C)3种型别组成。禽流感病毒属甲型流感病毒属。病毒粒子直径80一120 nm,有囊膜。病毒颗粒结构从外到内可分为3层:双层类脂囊膜,球形蛋白质内壳,直径9?15nm的螺旋对称的核壳体。核壳体内含8个节段的病毒基因组,均为单股负链RNA。根据流感病毒外膜血凝紊(H)抗原和神经氨酸酶(N)抗原的不同,目前可分为15个H亚型(Hl-H15)和9个N亚型(Nl-N9)。H和N基因及其相应产物的扰原性是划分甲型流感病毒亚型和株,以及判断其新变种的主要依据。血凝紊像三角形的细长棒,神经氨酸酶呈蘑菇样,它们约以4: 1的比例均匀散布在双层类脂囊膜上,形成病毒颗粒表面形状不一的蛋白突起。

    3 流行病学

    流行特点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与普通流感病毒相似,一年四季均可流行,但在冬季和春季容易流行,因为禽流感病毒在低温条件下抵抗力较强。各种品种和不同日龄的禽类均可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,发病急、传播快,其致死率可达100%。易感人群一般认为任何年龄均具有易感性,现有病例中,儿童较为多见,往往病情较重。从事家禽业或在发病前1周内去过家禽饲养、销售及宰杀等场所的人为高危人群。

传染源 患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鸡、鸭、鹅等家禽,特别是鸡;但不排除其他禽类或猪成为传染源的可能。

传播途径 禽流感的传播有病禽和健康禽直接接触和病毒污染物间接接触两种。禽流感病毒存在于病禽和感染禽的消化道、呼吸道和禽体脏器组织中。因此病毒可随眼、鼻、口腔分泌物及粪便排出体外,含禽病毒的分泌物、粪便、死禽尸体污染的任何物体,如饲料、饮水、鸡舍、空气、笼具、饲养管理用具,运输车辆、昆虫以及各种携带病毒的鸟类等均可机械性传播。人和畜禽可通过呼吸道、消化道感染以及损伤的皮肤和眼结膜引起发病。目前尚无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确切证据。

    4 临床症状

    禽流感的潜伏期从数小时到数天,最长可达21天。潜伏期的长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,如病毒的毒力、感染的数量、禽体的抵抗力、日龄大小和品种,饲养管理情况、营养状况、环境卫生及有否应急条件的影响,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潜伏期短,发病急剧,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。人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潜伏期一般1-3d,通常在7d以内。在潜伏期内有传染的可能性。

    4.1 禽类 非致病性禽流感不会引起明显症状,仅使染病的禽鸟体内产生抗体;低致病性禽流感可使禽类出现轻度呼吸道症状,食量减少、产蛋量下降,出现零星死亡;高致病性禽流感最为严重,往往突然暴发,患禽无任何临床症状而死亡,病程稍长的可见精神姜顿,不食,衰弱,羽毛松乱,头、翅下垂,鸡冠呈暗紫色,头部水肿,结膜肿胀,鼻腔内有戮性分泌物,病鸡常摇头,呼吸困难。有些病例出现腹泻和抽搐,运动失调,瘫痪和半瘫痪,失明等神经症状。病程一般1-2d,死亡率高,感染的鸡群常常“全军覆没”。

    4.2 人类 人禽流感是由鸡、鸭等家禽,特别是鸡的流感传染给人的,所以,一般是鸡的流

感在前,人禽流感在后。发病前1周内曾到过疫区,或与被感染的家禽及其分泌物、排泄物等有密切接触者,有感染禽流感病毒的可能。

    临床症状急性起病,早期表现类似普通流感。主要为发热,体温大多持续在39℃以上,热程1-7d,一般3-4d,伴有流涕、鼻塞、咳嗽、咽痛、头痛、全身不适。部分患者可有恶心、腹痛、腹泻稀水样便等消化道症状。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,可出现肺炎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、肺出血、胸腔积液、全血细胞减少、‘肾衰、败血症、休克及Reye综合征等多种并发症。重症患者有肺部实变体征。

    5 野生动物监测与样品采集

    当野生动物特别是鸟类发生大较大批死亡时,应注意采集以下样品

    5.1 病毒分离采取死体呼吸道标本(如气管、肺脏等),对珍稀动物的发病病例可采集肛拭子以分离禽流感病毒。

    5.2 血清学检查死亡前和康复后动物的双份血清,抗禽流感病毒抗体滴度有4倍或以上升高,有助于回顾性诊断。(摘自  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网)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供稿:祁 军  责任编辑:张远林